近些年火起來的Parlor琴型原聲吉他,你了解嗎?
說到原聲吉他,大家可能覺得41寸的Dreadnaught琴型是“標準”。但其實在鋼弦原聲吉他在19世紀剛被發明出來時,最常見的琴型,是一種小琴體的Parlor型吉他。
雖然我們親愛的Gibson有一款名稱里帶有“Parlor”的,胖乎乎的琴型,近年來在國內也也比較受歡迎...但其實公認的“Parlor琴型”,還是Martin所設計的“0”號琴型:這種琴體比較窄,琴體中部有凹進去的曲線(也有人戲稱其為“花生”型吉他),琴身總長度一般是38寸左右,琴身下部的寬度一般不超過14寸,弦長一般不超過25寸,通常是在12品處與琴身相連。
Martin的這種“0”號琴型,最早是在19世紀中后期設計出來的 -- 當時的鋼弦原聲吉他在琴型設計上,依然參考的是古典吉他,而“0”號琴型,則是最小的一個型號。這種小琴體據說一開始是為了方便女性演奏家彈奏,后來因為大家覺得這種琴型的吉他很適合在客廳里為朋友演奏,或是自娛自樂,所以命名為Parlor(“客廳”)吉他。
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,Parlor琴型的吉他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琴型:當時的鋼弦原聲吉他一般被視作是民間樂器,大家自己自己家里或者街頭巷尾玩著開心就好,所以不需要體積大、音量大的樂器。
20世紀30年代,唱片工業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,不少早期的布魯斯、民謠和鄉村藝人,便是用Parlor琴型錄制了他們的代表作品,原本為女吉他手設計的Parlor琴型,逐漸有了“牛仔吉他”這樣的別稱。如果大家注意看一些西部復古風的電影(譬如科恩兄弟去年的《Ballad of Buster Sruggs》中的第一個故事),也往往會發現影片中大家彈的,是這種小琴體的Parlor吉他。
20世紀40年代開始,隨著越來越多吉他手加入到爵士或是藍草曲風的樂團,大琴體的原聲吉他才開始成為吉他手們的首選;到了60年代,41寸的Dreadnaught成為了原聲吉他的“標準”尺寸,不過當年還是有不少民謠歌手,依然喜歡使用小琴體的Parlor,如果大家注意看一些60年代早期民謠歌手的照片、影片(又譬如科恩兄弟早些年前的《Inside Llewyn Davis》),也常常會見到他們抱著Parlor型吉他。
民謠女王Joan Baez演出時也喜歡用Parlor琴(可惜這把并不是Fender的...圖片來源:Heinrich Klaffs)
在Dreadnaught統領風騷半個世紀之后,進入2010年代,各個原聲吉他廠商驚奇的發現,小琴體的吉他又開始走俏,所以大家又推出多款小琴體的款式,當中既有經典款的再現,也有新的設計:00型、OM型、各種“Little xx/Baby xx”...當然,這當中也少不了Parlor型。
小琴體吉他重新受到歡迎,有多方面的原因:一是隨著現代制琴技術和拾音技術的進步,小琴體的吉他已經可以有匹敵Dreadnaught的音量和音質;二是攜帶吉他出行的人越來越多,小琴體當然比Dreadnaught更方便帶出門。
另外對于需要和樂隊錄音的樂手來說,小琴體吉他往往也會帶來更均衡的音色:低音弦不會有太多渾濁的低音,正好可以把低音區域留給貝斯;同時正如早期民謠歌手們所發現的,小琴體吉他在演奏分解、指彈段落時,不僅會更有更突出的中頻,也會有更靈敏的動態反應:Dreadnaught一般是要用力彈才能發揮出它的音色特點,小琴體往往輕一些彈也能有好的聲音。
1960/70年代的Fender Malibu: Fender參考Parlor琴型設計出來的一款小琴體原聲吉他
正如上面提到的,如今在選購小琴體吉他時,其實選擇已經有不少。不過有復古情結,或是喜歡玩早期鄉村、民謠、布魯斯的朋友,Parlor琴型依然是最值得推薦的型號。
Fender當前也有幾款Parlor琴型的原聲吉他可供選擇,如果只是想買一把性價比高的Parlor,在家中,或是旅途中彈奏,CP-60S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雖然價格低廉,CP-60S依然有單板云杉面板,指板邊緣也有打磨處理,所以音色和手感在同價位的原聲Parlor吉他中,還是比較出眾。
Fender CP-60S
如果想要把吉他帶上舞臺,或是想要更鮮艷的色彩?不妨考慮Malibu Player這個型號。Fender在60年代設計Malibu小琴體琴型的時候,其實也是以Parlor琴型為基礎;而這款2018推出的Malibu Player,不僅有單板云杉面板,更有高品質的Fishman拾音系統。鮮艷明亮的漆面,更能讓你成為舞臺上的焦點所在。
Fender Malibu Player
想追求更好的品質?Fender還有Paramount PM-2這個全單的Parlor型號,看著這把琴,你應該想象自己穿上西裝,帶上一頂帽子,像那些老布魯斯藝人那樣,來一段指彈12小節布魯斯...如果你真的這么做了,你的客廳可能也會變得像30年代的得州酒館一般,沾上了野性的氣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