顫音吉他的眾神之戰(Part 2)
雖然Fender Strat 1954年誕生的“同步顫音系統”可以說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顫音系統(參見右圖美國專利圖示),60年代大多數樂手卻是在使用他們的Jaguar(左圖)和Jazzmaster吉他。圖片由Tim Mullally 拍攝。
傳奇的誕生
作為1954年Fender公司首次亮相的眾多創新產品之一,其同步顫音系統也許是史上最不朽的、最具影響力的實心顫音系統。此后無數的實心顫音吉他在市場上來來去去,他們的出現幾乎都要追溯到Leo Fender的技術杰作。
這項設計被稱為“懸浮的”支點式顫音系統,只能應用于實心吉他,特點是一個垂直連接于琴底的鋼制(小鐵塊)底座。小鐵塊向下延伸至貫穿琴體的凹槽。從吉他的背面看,琴弦從顫音裝置底部的小孔穿過,在塑料拉弦板上的路徑可見。拉弦板同時覆蓋一個較淺的凹槽,上有三至五個彈簧將小鐵塊與固定于琴體的“爪”相連。松開或擰緊 “爪”上的兩顆螺絲可相應調整彈簧張力并適應不同的琴弦規格。彈簧抵消了琴弦的拉力,協助懸浮式設計的應用,即可通過設置進行向低或向高滑音。也可設置為只向低滑音。事實上,為確保琴橋不向上翹,有些吉他手甚至在小鐵塊和凹槽壁之間嵌入一個小木塊。
作為1954年Fender公司首次亮相的眾多創新產品之一,其同步顫音系統也許是史上最不朽的、最具影響力的實心顫音系統。
同步顫音系統還能對弦長及音調進行調整。每根弦都有定型沖壓鋼弦鞍,每個弦鞍配有兩個螺絲以調整弦高。弦鞍后還有一顆螺絲,前后移動弦鞍用于微調琴弦的音高。
盡管有這么多優點,Fender Strat顫音吉他還是有所局限。在極度使用的情況下,它很容易產生音準問題。補救措施或是確保Strat吉他螺母槽的平穩切割與潤滑度,或是通過減少琴栓上琴弦的繞圈數。不過說到底,如果你的演奏較激烈,搖把玩得較狠,就不可避免地得在音準問題上妥協了。
即使現在大量的樂手使用Strat顫音吉他,50年代末至整個60年代是Strat銷量的大蕭條時期,而其他Fender型號則賣得好多了。1958年推出的Jazmaster吉他,主打被公司稱為“最頂級”的顫音系統。不像Strat吉他,Jazzmaster有一個獨立的六弦鞍琴橋,其變調旋鈕安裝在固定于吉他頂部淺槽的鉻金板上。這個顫音系統還有一個滑塊將其鎖定,為了在吉他斷弦時還能保持音準。

1965年推出的Mustang吉他,使用了Fender“動態顫音系統”,該系統在機械原理上與Jazzmaster/Jaguar顫音系統相似。琴橋則經過重新設計,特點是弦鞍采用較深的單一導弦槽,解決了許多早前設計的遺留問題,使其成為Jazzmaster及Jaguar的升級版。圖片由Tim Mullally拍攝。
Jaguar系列首發于1962年,沿用了Jazzmaster的懸浮顫音系統。但兩個系列都因其琴橋設計臭名昭著,即使再輕微的推弦也會讓琴弦滑出它們的多脊弦鞍。這么一來,這個設計反而成為沖浪樂手(譯者注:沖浪搖滾,60年代初在美國加州西海岸極為風行,以吉他手迪克·戴爾首創的帶有回響的吉他聲效為特色,潮濕而延綿不絕的音效使人聯想起加州海岸盛行的沖浪運動,因而得名。)的必備,也成為日后樂手制造更喧鬧、嘈雜的音樂風格的基礎。如今,許多樂手將Jazzmaster的原裝琴橋換成Mastery或者Tune-o-matic琴橋(譯者注,是一種常見的固定式琴橋設計)。
1965年,Fender發布了Mustang吉他,其懸浮動態顫音與Jazzmaster及Jaguar系統有異曲同工之處,盡管它的琴橋固定于顫音盤上。Mustang的琴橋也與Jazzmaster及Jaguar相似,而弦鞍則是較深的單一導弦槽,緩解了早期設計不當造成的的遺留問題。1967年推出的Bronco學生吉他使用了Strat顫音系統的變型:兩點式的鋼制顫音,而非六點式。
(轉載自音樂人攻略musicianguide.cn)